核心提示:11月17日,首届中国昆虫蛋白产业大会在北京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联合主办,会议主题为“促进生态循环,拓展蛋白来源”。……(世界食品网-)
11月17日,首届中国昆虫蛋白产业大会在北京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联合主办,会议主题为“促进生态循环,拓展蛋白来源”。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原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在致辞中指出,我国作为全球领先的水产养殖与畜禽养殖大国,每年面临着高达 3700多万吨的饲料蛋白供应缺口。这就迫切地需要我们探索替代性蛋白饲料资源,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昆虫蛋白作为一种可持续的蛋白质供应新途径,正逐渐显露出缓解这一紧迫问题的巨大潜力。据估算,昆虫蛋白产业未来5年的产值保守估计也要突破千亿。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昆虫蛋白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能规模比较小,这既有技术层面的制约,也有市场方面的挑战。为推动昆虫蛋白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需要从多个角度着手。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建设方面,要构建全方位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在研发技术上,要加大投入,提高养殖效率,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研发高效蛋白提取技术,减少相关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市场推广方面,要宣传其营养和可持续性,消除消费者的心理障碍,研发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在致辞中指出,昆虫蛋白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新兴营养资源,其价值和潜力正逐渐被认识与重视。发展资源昆虫产业是有效拓展传统粮食边界、体现新型国家粮食安全观、落实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高蛋白含量的昆虫不仅可作为食用,还是重要的饲料蛋白来源,是解决饲用蛋白短缺的重要方法之一。据统计,饲用昆虫目前基础产量为400万吨,2035年将达到3000万吨,发展的潜在能力巨大,是未来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昆虫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同时,我们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消费者对于昆虫产品的认知度仍然较低、加工设施落后、自动化程度不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有待提升、有关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格外的重视新兴起的产业战略布局,强化应用导向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整体构建起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协作平台和载体。下一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做好资源昆虫学科建设顶层设计,通过持续的科学技术创新,加快培育资源昆虫领域新质生产力。二是发挥资源昆虫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重任,为构建食物多元化供给体系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围绕资源昆虫蛋白市场实际的需求,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推动昆虫蛋白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主旨报告中,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饲草处处长黄庆生指出,昆虫蛋白作为重要的传统饲料蛋白替代资源,在饲料产业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在豆粕减量替代上有望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当前亟需突破饲料化推广应用进程中的效率、规范、品控等难点,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将潜力转化为现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局长、中国养蜂学会理事长彭文君分析了我国资源昆虫产业的战略机遇,分享了资源昆虫利用的典型案例、资源昆虫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昆虫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中国昆虫学会原理事长、南开大学教授黄大卫提出昆虫产业化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和潜力的领域,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昆虫资源研究与开发、推动养殖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建设、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等措施,促进昆虫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
会议围绕“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高值利用” “昆虫蛋白产业化应用” “厨余垃圾循环利用”等主题进行了专题论坛交流。
据统计,2023年我国养殖业消耗的蛋白总量8145万吨,其中进口来源3703万吨,蛋白质缺口占45.5%。
会上,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曹德荣会长分别与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万科公益基金会、通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昆虫蛋白产业分会正式成立,同时成立了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全国地龙产业联盟和全国黑水虻产业联盟。
此次大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知名昆虫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和企业代表450余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