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201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大纲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ladbrokes官网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201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大纲

2023-11-19 06:48:12 ladbrokes官网

  《农业知识综合二》是中国海洋大学农业推广(渔业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农业知识综合二》侧重于动物生产类综合知识的考查。考试内容应主要涵盖动物生理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营养学与饲料学等课程。要求考生认识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理解和掌握相关生理学、遗传学、营养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动物生理基础、动物遗传学基础、动物营养学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础要求分别为:

  2、分析判断:利用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和营养学原理分析判断某一具体观点和问题;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答题卡和答题纸组成,选择题和判断题的答案必须涂写在答题卡上,其他题目的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调节。

  机体内环境与血液功能、血液的化学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的溶解。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特点、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遗传率、近交系数、杂种优势理论。

  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各类型的细胞学和遗传学效应、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

  DNA结构、DNA重复序列、基因组的结构解剖、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DNA合成的过程、DNA复制形式、中心法则。

  原核基因转录的启动与终止、真核基因转录的启动与终止、基因活性的调控、RNA的加工与调控。

  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的机理和特点、DNA损伤修复、Holliday模型。

  (孟德尔)群体、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关系、遗传平衡定律的内容、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及影响方式。

  分类;生理功能;分解和合成代谢;必需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的概念和氨基酸平衡理论;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凯氏定氮法的原理等。

  分类;生理功能;脂肪消化吸收;脂肪酸分类、生理功能及代谢;脂肪对蛋白节约作用等。

  生物能量学和营养能量学的概念;表观可消化能和真可消化能;尿能和代谢能;鱼类能量收支方程;鱼类对能量的分配与利用等。

  蛋白质、脂类和糖类间的相互转化;蛋白质、脂类和糖类与维生素的关系;蛋白质、脂类和糖类与矿物质的关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关系等。

  影响鱼、虾摄食和消化的因素、鱼类的消化系统和消化酶、对虾的消化系统和消化酶、消化吸收的途径和机制等。

  亲体的营养(繁殖过程中的能量分配和营养需要)和幼苗的营养(幼苗的生理独特性、营养需要、人工配合微颗粒饲料的特性)等。

  水产饲料原料分类;蛋白质饲料、能量饲料、粗饲料、青绿饲料、新型饲料源的开发等。

  水产饲料添加剂分类(营养性饲料添加剂、药物添加剂和改善饲料质量添加剂)。

  水产配合饲料的分类及优点;配合饲料配方的设计原则及方法;配合饲料的加工工艺与设备等。

  水产配合饲料质量评价(感官指标、显微镜检查、粒状饲料外形检查、颗粒饲料物理性质检查、黏团性饲料黏弹性测定、营养学指标、卫生学指标)、水产配合饲料的贮藏与保管等。

  消化系统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研究;食性和消化特性研究;消化产物吸收与运输的研究等。

  可控环境的营养研究(目的意义、设备、试验动物选择与分组、试验饲料、试验管理、结果处理与计算);实际生产环境的营养研究(生产环境的要求与设施、试验管理)等。

  总能测定;可消化能测定;可代谢能测定;摄食热增耗测定;标准代谢测定等。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生物化学》是进行生命科学研究的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的基础。主要考察考生的基本生物化学素养即对生化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1、要求学生在分子水平上掌握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糖、脂等)的组成、结构、性质、功能等内容。

  2、要求学生掌握这类物质在体内的合成、降解、相互转化及调控等的代谢规律程度,及对这些代谢活动与各种重要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

  3、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研究方法,学会综合运用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试卷结构:选择30%左右,名词解释15%左右,填空15%左右,判断15%左右,问答25%左右.

  1、蛋白质化学:氨基酸、蛋白质的共价结构、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及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表征

  2、酶化学:酶通论、酶促反应动力学、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维生素和辅酶

  3、核酸化学:重要核苷酸的结构和性质、核酸的一级、二级和高级结构及特征、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常见研究方法和原理

  5、糖类及糖代谢:糖类化学、糖酵解作用、柠檬酸循环、生物氧化、糖的其他代谢途径

  7、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蛋白质的降解过程;氨基酸的脱氨基途径、尿素循环。

  8、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核酸降解过程;嘌呤碱和嘧啶碱基降解过程;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合成与调节。

  9、DNA的复制和修复:DNA的半保留复制、DNA复制的起点和方式、DNA的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有关的酶和蛋白质、大肠杆菌DNA复制过程

  10、RNA的生物合成和加工:DNA指导下RNA合成、RNA的转录后加工、RNA指导下的RNA和DNA的合成

  11、蛋白质合成及转运:蛋白质合成的分子基础、蛋白质合成过程、蛋白质合成后修饰、加工和转运

  12、细胞代谢及基因表达调控:物质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物质代谢的特点、代谢调节

  《基础生物学》是进行生命科学研究的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的基础。主要考察考生的基本生物学素养即对基础生物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旨在全面考察考生是不是具备开始硕士阶段学习所要求的基础植物学的水平,以便顺利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和科研任务。考查考生是否掌握了植物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旨在全面考察考生是不是具备开始硕士阶段学习所要求的基础动物学的水平,以便顺利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和科研任务。考查考生是否掌握了动物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一般为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五种类型。

  重点掌握以下内容:动物体的基本构成;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各主要动物类群的生物学特征与进化地位、形态结构与功能、分类及代表动物;动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进化理论与动物演化的基本知识等。

  本考试为水产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普通动物学》、《普通生态学》两部分内容。

  《普通动物学》主要涉及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形态、分类、习性、生殖发育与系统演化等。主要考察考生对动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普通生态学》以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目的,其内容最重要的包含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ECO生态学。

  1、《普通动物学》要求考生了解动物学的概念、发展史、动物分类与进化理论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主要动物类群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了解各类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动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各门类的系统演化关系。

  2、《普通生态学》要求考生能系统理解生态学基础知识,掌握生态学基本研究方法,初步具备利用生态学基础原理分析资源、人口和环境等社会问题的能力。

  《普通动物学》部分满分为75分,试卷结构:选择题15分;填空题15分;名词解释10分;简答题/论述题35分。

  《普通生态学》部分满分75分,试卷结构:选择题20分;名词解释10分;简答题25分;论述题20分。

  动物学的定义及分支学科,动物学研究简史,动物机体构成,动物分类、命名基础知识。

  动物进化原理,生命起源与动物进化的例证,动物进化规律和进化谱系,动物地理区划。

  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鞭毛虫类、肉足虫类、顶复类(孢子虫类)和纤毛虫类及代表动物的主要特征;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扁形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及代表动物的主要特征;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及更换寄主的生物学意义;中胚层出现在动物演化中的意义。

  (4)环节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多毛纲、寡毛纲、蛭纲的主要特征。

  (5)软体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纲;瓣鳃纲、腹足纲和头足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3)节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其高级阶元的分类;甲壳亚门(纲)、六足亚门(昆虫纲)的主要特征及常见代表动物;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分类和起源,圆口纲的原始性与适应寄生或半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分类、起源与进化,两栖纲动物从水中向陆地登陆成功后所面临的主体问题及解决方式。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分类、起源与进化,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爬行动物的经济价值。

  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主要特征,鸟纲的分类及代表动物,鸟类的繁殖,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的生物学意义。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各亚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胎生和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的重要意义。

  (2)环境因子(温度、水、光照、溶解盐类、溶解气体等)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本考试是水产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普通生态学》、《鱼类学》两部分内容。

  1、《普通生态学》要求考生能系统理解生态学基础知识,掌握生态学基本研究方法,初步具备利用生态学基础原理分析资源、人口和环境等社会问题的能力。

  2、《鱼类学》要求考生能理解鱼类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功能、鱼类分类及生物学特性,掌握鱼类形态和分类的基础知识、基本研究方法,了解重要经济鱼类的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等。

  《普通生态学》部分满分75分,试卷结构:选择题20分;名词解释10分;简答题25分;论述题20分。

  《鱼类学》部分满分为75分,试卷结构(形态部分70%、分类部分30%):填空和填图20%(分值为15分)、名词解释13.3%(分值为10分)、简答题40%(分值为30分)、论述题13.3%(分值为10分)、检索表编写13.3%(分值为10分)。

  (2)环境因子(温度、水、光照、溶解盐类、溶解气体等)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8) 鱼类泌尿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功能,渗透压调节机理,鱼类的生殖方式。

  (6) 软骨鱼纲及各亚纲、总目、目、科、属、代表种的主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7) 硬骨鱼纲及各亚纲、总目、目、科、属、代表种的主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细胞生物学》是中国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专业及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水生生物学及动物学硕士研究生对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测评考生的基本知识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细胞生物学基础理论的掌握与运用,反映考生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细胞生物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础要求分别为:

  2、基础理论:对细胞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来反映考生对基本生命规律的认识。

  3、综合运用:基于细胞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及研究方法开展相关某一生命活动的综合分析。

  试卷结构:名词概念的比例为20%,分值为20分;基础理论的比例为60%,分值为60分;综合分析的比例为20%,分值为20分。

  细胞质膜、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微体、核糖体、细胞骨架及细胞核等主要细胞器的结构组成及功能。

  细胞能量转化、信息转导、以及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衰老及凋亡的细胞特征、发生过程和功能细胞器的活动及作用。

  《水产养殖学综合考试》是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虾蟹类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鱼类增养殖学》等内容。

  本考试力求反映水产养殖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虾蟹类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鱼类增养殖学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国家培养拥有非常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比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

  1、《虾蟹类增养殖学》要求考生系统理解虾蟹类生物学及基本养殖原理与理念,掌握虾蟹类养殖与管理的流程与关键技术,可以应用所学理论、技术及管理原则,综合分析具体实践问题。

  2、《贝类增养殖学》具体考察考生对贝类养殖基础理论和生产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测试考生对贝类养殖的生物学原理、苗种培育技术、养成技术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3、《鱼类增养殖学》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了解鱼类增养殖理论和技术,熟悉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点,掌握水产经济鱼类的养殖技术、生产管理技术,能根据各类水域的特点,灵活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水产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各类养殖水域的生产力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能指导生产和进行有关科学研究工作。

  1、《虾蟹类增养殖学》考核比例为40%,分值为40分。简答题60%,论述题40%。

  2、《贝类增养殖学》考核比例为30%,分值为30分。专业术语和基本理论占30%;苗种培育及养成技术占30%;综合应用与分析占40%。

  (1)固着型贝类:牡蛎的经济种类、生态习性、半人工采苗、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

  (2)附着型贝类:扇贝的经济种类、生态习性、半人工采苗、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

  (3)埋栖型贝类:主要经济种类、蚶的生态习性、半人工采苗、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

  (4)匍匐型贝类:主要养殖种类、生态习性、饵料培养、室内人工育苗及养成技术。

  (5)珍珠的养殖:珍珠的定义、珍珠的成因、人工育珠的原理、珍珠的形成过程、插核部位和插核方法、珍珠的育成方法。

  我国的鱼类资源,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生长特点和繁殖习性等,养殖鱼类的选择标准和条件。

  鱼类性腺发育特点,生长成熟、生理成熟、排卵、产卵的概念,环境因子对鱼类性腺发育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内分泌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鱼类人工催产的基础原理;亲鱼成熟度的鉴定、适宜催产季节的确定;催产剂的种类、特点和功能;效应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孵化及其影响因素;催产率、受精率、出苗率的计算方式;亲鱼种质退化的原因及对策;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整塘、清塘;各类清塘药物及其优缺点;鱼苗清水下塘、肥水下塘和轮虫高峰期下塘的优劣;静水土池塘培育鱼苗技术、室内水泥池微流水培育鱼苗技术。

  养殖周期和缩短养殖周期的措施,理想养鱼池塘的条件及池塘标准化改造,主要养殖鱼类之间的关系,混养、套养、轮捕轮放的概念及特点, “四定”投饵原则,施肥与投饵、饲养管理,鱼类浮头原因及预测、防止和解救措施,增氧机作用原理及合理使用,“八字精养法”内涵及联系。

  工厂化养鱼的原理与特点,工厂化养鱼设施的基础要求,滤池生物膜的培养及其负荷的测定、养鱼池的载鱼力、流量的调节和计算、饲料及投喂、水质监控,工业化养鱼的日常管理。

  网箱养鱼的生物学原理,网箱养鱼的条件,网箱类型、基本结构及设置,网箱养鱼技术,网箱养鱼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域污染的影响;过度捕捞的影响;围垦的影响;河湖间水工建筑物造成的生境片断化影响;濒危物种增多,生物多样性下降。

  《渔具渔法学》是捕捞学专业和增殖养殖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捕捞学和增殖养殖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捕捞学和增殖养殖工程专业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渔具的分类方法、渔具种类和作业特点,渔具理论和渔具选择性以及国内外渔业发展状况等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为国家培养拥有非常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比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海洋渔业专业人才。考试旨在两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渔具的分类方法、渔具种类和作业特点,渔具理论和渔具选择性以及国内外渔业发展状况等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两个层次的基础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对渔具的分类方法、渔具种类和作业特点、渔具理论和渔具选择性的考核。

  2、综合分析:用相关渔业知识来分析论述海洋渔业、渔具选择性及具体渔具与资源和管理等的关联性及采取的措施。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卷结构:渔具分类、渔具工作原理与特点、渔具理论的比例为80%,分值为80分;海洋渔业、具体渔具与资源和管理等的关联性考核的比例为20%,分值为20分。

  兼捕和抛弃定义及其对资源的影响及采取相关措施;渔具选择性的定义;刺网和拖网等渔具的选择性

  用相关渔业知识来分析论述海洋渔业、具体某一渔具与资源和管理等的关联性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渔业生物学》是中国海洋大学渔业资源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渔业资源专业硕士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渔业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为国家培养拥有非常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渔业资源专业工作与研究能力,能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渔业资源专业人才。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渔业生物学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掌握、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基本要求包括:

  1、熟悉记忆:全面掌握渔业生物学基础研究理论体系框架与各部分主要知识点。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结构:简答题比例70%、分值70分,综述题比例30%、分值30分。

  渔业生物学与渔业资源生物学的内涵与研究内容体系。我国水产资源生物学研究概况。

  鱼类种群与群体的基础概念;鱼类种群的研究意义;鱼类种群结构的基本特征;鱼类种群主要识别方法;鱼类耳石在种群识别中的应用。

  鱼类生命周期与早期发育的基本过程;鱼类早期发育的研究意义;鱼类生命史类型;鱼卵的形态结构特点;鱼卵与仔稚鱼鉴别要点。

  鱼类年龄与生长研究意义;鱼类年龄与寿命概况;鱼类鳞片与耳石形态特征与类型;年轮的形成原理;年轮的主要特征;边缘生长测定法及其应用;利用彼特生鱼体自然长度分布曲线法研究鱼类生长;以耳石或鳞片为例,掌握基于个体年龄鉴别判定的方法研究鱼类生长规律的具体研究实施过程。

  鱼类个体繁殖力、个体绝对繁殖力与相对繁殖力定义;鱼类生物学最小型概念;鱼类性成熟基本过程;鱼类性腺成熟度的主要量度方法;鱼类繁殖期的季节分布;鱼类主要排卵方式;鱼类个体繁殖力的测算方法;鱼类个体繁殖力的变化规律。

  鱼类的饵料生物组成特点;食物网概念;鱼类的食性类型;鱼类食饵更替现象;鱼类食饵的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

  洄游的基本概念;鱼类洄游的类型与基本特征;鱼类洄游的研究方法,标志放流的定义与研究意义;中国典型经济鱼种的洄游过程。

  群落与群落演替的基本定义;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的基本概念;中国渔业系统生物多样性概况。

  世界海洋环境与区系地理学划分;世界海洋渔业区及渔业资源概况;我国海洋渔业区划与渔业资源概况。

  《水产医学综合考试》是中国海洋大学招收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置的专业课复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考核考生是不是具备攻读本专业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的潜在能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拥有非常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相关知识、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

  要求考生能掌握鱼类及虾蟹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养殖理论与技术,可以应用所学理论、技术及管理原则,综合分析具体实践问题;在此基础上,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对水产动物病害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能利用基本知识与理论对具体病例做出正确诊断,并能对症对因给出防治方法。

  试题内容构成:水产动物病害学部分占40%;虾蟹类增养殖学部分占30%;鱼类增养殖学部分占30%。

  疾病发生的病(原)因;疾病的诊断要点、预防的方法;病毒、细菌及真菌的形态与结构、生长繁殖特性及致病机制;寄生虫的寄生方式、寄主种类与感染方式,及其与寄主、外界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关系;鱼药的概念、使用、残留及其控制;病理学基础;水产动物疾病的检查与病原的检测技术;水质污染与赤潮。

  鱼类、虾蟹类、贝类及特种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病原(因)、症状、危害、诊断、流行情况和防治方法;各类寄生虫的形态构造、生活史、寄生部位与危害。

  我国的鱼类资源,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生长特点和繁殖习性等,养殖鱼类的选择标准和条件。

  鱼类性腺发育特点,生长成熟、生理成熟、排卵、产卵的概念,环境因子对鱼类性腺发育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内分泌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鱼类人工催产的基础原理;亲鱼成熟度的鉴定、适宜催产季节的确定;催产剂的种类、特点和功能;效应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孵化及其影响因素;催产率、受精率、出苗率的计算方式;亲鱼种质退化的原因及对策;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整塘、清塘;各类清塘药物及其优缺点;鱼苗清水下塘、肥水下塘和轮虫高峰期下塘的优劣;静水土池塘培育鱼苗技术、室内水泥池微流水培育鱼苗技术。

  养殖周期和缩短养殖周期的措施,理想养鱼池塘的条件及池塘标准化改造,主要养殖鱼类之间的关系,混养、套养、轮捕轮放的概念及特点, “四定”投饵原则,施肥与投饵、饲养管理,鱼类浮头原因及预测、防止和解救措施,增氧机作用原理及合理使用,“八字精养法”内涵及联系。

  工厂化养鱼的原理与特点,工厂化养鱼设施的基础要求,滤池生物膜的培养及其负荷的测定、养鱼池的载鱼力、流量的调节和计算、饲料及投喂、水质监控,工业化养鱼的日常管理。

  网箱养鱼的生物学原理,网箱养鱼的条件,网箱类型、基本结构及设置,网箱养鱼技术,网箱养鱼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域污染的影响;过度捕捞的影响;围垦的影响;河湖间水工建筑物造成的生境片断化影响;濒危物种增多,生物多样性下降。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综合考试》是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三部分内容。

  本考试大纲力求反映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理论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国家培养拥有非常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比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人才。

  1、《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水产动物营养学原理、水产动物饲料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方法与技能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1)熟悉记忆:对水产动物营养学基础理论的记忆方面的考核。(2)分析判断:利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基本理论,能够选用合适的试验方法来分析、判断并处理问题。(3)综合运用:运用所学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可以依据市场需求和原料条件配制适合养殖动物和市场需求的饲料配方。

  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与实验原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1)熟悉记忆: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与知识的记忆方面的考核。(2)分析判断: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原理来分析判断某一具体的实验现象;(3)综合运用: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做试验设计与分析。

  3、《鱼类增养殖学》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了解鱼类增养殖理论和技术,熟悉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点,掌握水产经济鱼类的养殖技术、生产管理技术,能根据各类水域的特点,灵活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水产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各类养殖水域的生产力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能指导生产和进行有关科学研究工作。

  1、《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考核比例为40%,分值为40分。水产动物营养学考核的比例为40%;水产动物饲料学考核的比例为40%;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试验的研究方法考核的比例为20%。

  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核比例为30%,分值为30分。生物化学基础原理与知识的比例为50%;分子生物学的比例为3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设计与应用的比例为20%。

  分类;生理功能;分解和合成代谢;必需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的概念和氨基酸平衡理论;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凯氏定氮法的原理等。

  分类;生理功能;脂肪消化吸收;脂肪酸分类、生理功能及代谢;脂肪对蛋白的节约作用等。

  生物能量学和营养能量学的概念;表观可消化能和真可消化能;尿能和代谢能;鱼类能量收支方程;鱼类对能量的分配与利用等。

  蛋白质、脂类和糖类间的相互转化;蛋白质、脂类和糖类与维生素的关系;蛋白质、脂类和糖类与矿物质的关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关系等。

  影响鱼、虾摄食和消化的因素、鱼类的消化系统和消化酶、对虾的消化系统和消化酶、消化吸收的途径和机制等。

  亲体的营养(繁殖过程中的能量分配和营养需要)和幼苗的营养(幼苗的生理独特性、营养需要、人工配合微颗粒饲料的特性)等。

  水产饲料原料分类;蛋白质饲料、能量饲料、粗饲料、青绿饲料、新型饲料源的开发等。

  水产饲料添加剂分类(营养性饲料添加剂、药物添加剂和改善饲料质量添加剂)。

  水产配合饲料的分类及优点;配合饲料配方的设计原则及方法;配合饲料的加工工艺与设备等。

  水产配合饲料的质量评价(感官指标、显微镜检查、粒状饲料外形检查、颗粒饲料物理性质检查、黏团性饲料黏弹性测定、营养学指标、卫生学指标)、水产配合饲料的贮藏与保管等。

  消化系统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研究;食性和消化特性研究;消化产物吸收与运输的研究等。

  可控环境的营养研究(目的意义、设备、试验动物选择与分组、试验饲料、试验管理、结果处理与计算);实际生产环境的营养研究(生产环境的要求与设施、试验管理)等。

  鱼类免疫学指标(血细胞比容、白细胞比容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吞噬指数和呼吸爆发、溶菌酶、补体系统及替代途径补体活力);甲壳动物免疫学指标(总淋巴细胞密度和分化血淋巴细胞密度、酚氧化酶活力、吞噬指数和呼吸爆发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等。

  糖酵解过程、能量的储存与转运、柠檬酸循环、生物氧化、戊糖磷酸途径、糖原的分解与生物合成

  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氨基酸及其重要衍生物的生物合成、必需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

  克隆的原理、基因的分离与合成、文库的构建、测序,基因的表达及载体、蛋白质工程

  我国的鱼类资源,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生长特点和繁殖习性等,养殖鱼类的选择标准和条件。

  鱼类性腺发育特点,生长成熟、生理成熟、排卵、产卵的概念,环境因子对鱼类性腺发育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内分泌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鱼类人工催产的基础原理;亲鱼成熟度的鉴定、适宜催产季节的确定;催产剂的种类、特点和功能;效应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孵化及其影响因素;催产率、受精率、出苗率的计算方式;亲鱼种质退化的原因及对策;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整塘、清塘;各类清塘药物及其优缺点;鱼苗清水下塘、肥水下塘和轮虫高峰期下塘的优劣;静水土池塘培育鱼苗技术、室内水泥池微流水培育鱼苗技术。

  养殖周期和缩短养殖周期的措施,理想养鱼池塘的条件及池塘标准化改造,主要养殖鱼类之间的关系,混养、套养、轮捕轮放的概念及特点, “四定”投饵原则,施肥与投饵、饲养管理,鱼类浮头原因及预测、防止和解救措施,增氧机作用原理及合理使用,“八字精养法”内涵及联系。

  工厂化养鱼的原理与特点,工厂化养鱼设施的基础要求,滤池生物膜的培养及其负荷的测定、养鱼池的载鱼力、流量的调节和计算、饲料及投喂、水质监控,工业化养鱼的日常管理。

  网箱养鱼的生物学原理,网箱养鱼的条件,网箱类型、基本结构及设置,网箱养鱼技术,网箱养鱼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域污染的影响;过度捕捞的影响;围垦的影响;河湖间水工建筑物造成的生境片断化影响;濒危物种增多,生物多样性下降。

  《水产专业综合考试》是中国海洋大学农业推广(渔业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渔业生物学》、《贝类增养殖学》两部分内容。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渔业专业硕士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对渔业领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渔业资源和贝类养殖的生物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为国家培养拥有非常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专业工作上的能力,能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渔业领域专业人才。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渔业资源生物学和贝类增养殖学基础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能力。基本要求包括: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结构:渔业生物学考核的比例为50%,分值为50分;贝类增养殖学考核的比例为50%,分值为50分。

  渔业生物学与渔业资源生物学的内涵与研究内容体系。我国水产资源生物学研究概况。

  鱼类种群与群体的基础概念;鱼类种群的研究意义;鱼类种群结构的基本特征;鱼类种群主要识别方法;鱼类耳石在种群识别中的应用。

  鱼类生命周期与早期发育的基本过程;鱼类早期发育的研究意义;鱼类生命史类型;鱼卵的形态结构特点;鱼卵与仔稚鱼鉴别要点。

  鱼类年龄与生长研究意义;鱼类年龄与寿命概况;鱼类鳞片与耳石形态特征与类型;年轮的形成原理;年轮的主要特征;边缘生长测定法及其应用;利用彼特生鱼体自然长度分布曲线法研究鱼类生长;以耳石或鳞片为例,掌握基于个体年龄鉴别判定的方法研究鱼类生长规律的具体研究实施过程。

  鱼类个体繁殖力、个体绝对繁殖力与相对繁殖力定义;鱼类生物学最小型概念;鱼类性成熟基本过程;鱼类性腺成熟度的主要量度方法;鱼类繁殖期的季节分布;鱼类主要排卵方式;鱼类个体繁殖力的测算方法;鱼类个体繁殖力的变化规律。

  鱼类的饵料生物组成特点;食物网概念;鱼类的食性类型;鱼类食饵更替现象;鱼类食饵的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

  洄游的基本概念;鱼类洄游的类型与基本特征;鱼类洄游的研究方法,标志放流的定义与研究意义;中国典型经济鱼种的洄游过程。

  群落与群落演替的基本定义;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的基本概念;中国渔业系统生物多样性概况。

  世界海洋环境与区系地理学划分;世界海洋渔业区及渔业资源概况;我国海洋渔业区划与渔业资源概况。

  (1)半人工采苗:贝类的生活史;半人工采苗的原理、不同生活型贝类的采苗方法;采苗预报。

  (1)固着型贝类:牡蛎的经济种类、生态习性、半人工采苗、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

  (2)附着型贝类:扇贝的经济种类、生态习性、半人工采苗、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

  (3)埋栖型贝类:主要经济种类、蚶的生态习性、半人工采苗、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

  (4)匍匐型贝类:主要养殖种类、生态习性、饵料培养、室内人工育苗及养成技术。

  (5)珍珠的养殖:珍珠的定义、珍珠的成因、人工育珠的原理、珍珠的形成过程、插核部位和插核方法、珍珠的育成方法。

  上一篇: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201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大纲

  易贤网手机网站地址: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201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大纲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易贤网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山东艺术学院2018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山东大学(威海)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单独考试/强军计划考生报考说明

  • 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 返回顶部